心理学家李松蔚:就一个字,练。练就完了。
推荐了几期正念书写行动营,暂停实验室要找学员做效果评估,问我有没有感兴趣的题目想了解。我还真有一个问题——
有哪些「你早就知道,实践起来才发现不容易」的道理?
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,是因为平时写文章老收到一类评论:「这不是 XXX 说过的/书里的 XXXXX 观点嘛」,「看到开头就猜到会这么说了」。意思是你说的都是老生常谈,我都懂。这些评论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,总担心浪费了读者时间。而且我知道他们说的也是对的,确实没什么新意。
但是另一方面,他们努力表达失望,说明他们还没有被满足,他们渴望获得更有用的信息。
顺便说一句,不只是我的读者,很多常看心理学公号的人都达到了这种境界 —— 什么道理都懂,同时也不满足。我在公号的读者中招募过团体,团体咨询师带完后都对我有个反馈:「跟普通的团体不一样」。我问怎么不一样法,他们说:「每个人都是评论员,一有问题,都知道该怎么做。」
没说出来的后半句是:「但是也没做到。」
所以我想,可能我写文章跟美食博主差不多,大闸蟹是什么滋味,光靠写没有意思,拍照片拍视频也不行,放出这些信息都是为了鼓励对方去尝,尝到了才是尝到了。有的心理学理念也是一样。
说回这个调查,行动营反馈给我的答案中,有各种各样的「知道这个道理,但是做不到」:
不评判;
先完成,再完美;
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;
不迎合,不讨好;
允许我有负面情绪;
道理都是对的,实际做起来常常有无从下手之感。因为道理只是告诉你「应该」做到什么样,却没有指出怎样通往这个目标。而我们远远看着一个目标又无路可走的时候,那些熟悉的策略 —— 沮丧、挫败、自我谴责、焦虑 —— 就轮番用上了。
拿一位学员的答案举例子:
因为自己长期抑郁的缘故,也对各种治疗方式有一些了解,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:“对一些于自己生活不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,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思考纠结,否则只会消耗自己”,每次看到这样的话,认同观点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:原来又是我做不到啊,做到的话应该就能轻松很多了,叹气。
道理当然是有道理,却让她更挫败。
想一想也容易理解。要是有人给我提建议,说「只要保持配速3,跑一万米,你的体重就减下来了」,我一定觉得他是在消遣洒家。—— 废话!这是对专业运动员的要求,你当是把大象装冰箱里吗?但是别人说「你只要不投入过多的精力思考纠结,就可以避免消耗自己……」的时候,很多人听不出它使用了类似逻辑。
把一件需要大量训练才能实现的事,用一种轻飘飘的口气说出来,仿佛是一个「你想做就能简单实现」的人生忠告。
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事。
做到这一步是需要能力的。我喜欢「能力」这个隐喻,让人联想到训练之类的事,一分付出一分收获。不妨把话说开——就是有人做得好,有人做不好。一篇文章不可能带给你这种能力,但如果我们知道存在这么个东西,至少不会再责备自己。
这个能力是什么?同一个学员后来反馈:
我逐渐意识到一点——这种“应激反应”其实完全是可以自我掌控的,区别就在于我“反应太快了”,或者说“反射弧太短了”,我直接跳过了中间过程,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里盲目的提取了似乎适应于当下场景的感受,强行施加给自己,并且几乎不受控地直接防御反击。现在练习了3个月不到的样子,但是我已经可以慢慢学着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,试图去厘清情绪和事件,针对性的去关照情绪,去应对事件。
就是这个能力:能否把反应的距离「拉长」。
遇到事的时候,人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,做出瞬间的反应。没经过训练的人,这种反应甚至都不能称为是「反应」,因为他几乎无法意识自己的参与。—— 在浑然不觉的时候,反应就自动完成了。
还是拿跑步举例子:一个人跑着跑着,感到气短、乏力、眼冒金星,他会想「我受不了了,我要停下来」,于是自然而然地已经停了下来。而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,他才有一个意识:「哦!我跑到这个程度,身体自然就会有这些感受。」
必须意识到这一点,他才有选择的空间:我是现在停下来呢?还是带着这些感受继续跑?
所以专业运动员跑得远。他其实也痛。要说比常人耐痛吗?也不见得。他们只是有能够力选择。
以前我也讲过,村上春树的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里引用过一句有意思的话,叫做:「Pain is inevitable, suffering is optional」,据说是跑者们的精神法宝。直译为:痛是不可避免的,苦难是可以选择的。但我更喜欢用大白话来说:痛反正是要来的,要不要被它困住你说了算。它常常让我想起,维克多·弗兰克尔有一句类似的名言:
「在刺激和反应之间,有一片空间。在那片空间里,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反应。」
弗兰克尔就是那位从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心理学家,由他讲出这句话,当然再有说服力不过。
「痛」就是一种刺激,刺激来了,不一定要以习惯的方式来回应,比如吱哇乱叫「痛痛痛!」
—— 人是有选择的,意识到这一点,你可以选择忍住不叫,甚至笑出来。有人哭,有人笑;有人纠结,有人不纠结;有人低头,有人昂头;有人痛不欲生,也有人咬咬牙,该干什么接着干什么。
跑者也是痛的,他们选择继续跑。弗兰克尔则会说:「我几乎要死了,但我选择继续活下去。」
这就是他们厉害的地方。
但我赞美的首先不是他们的勇气,而是他们居然有这种能力,硬生生地在「痛」和「痛苦」之间凿出一片空间。同样的道理我也懂,很多人都懂,但刺激出现的时候我们一秒钟就进入了最习惯的反应。这就是差距,我猜它跟弹跳力或者爆发力一样,如果不是天赋异禀,就一定需要反复训练。
训练的方法并不难,就是正念。如实觉知自己当下的状态。把它作为一种对自我的关照。
当然会时不时地发现自己陷入某种情绪,激活了某些念头,或是自动采取了特定的行为。倒是不用苛责,看到自己有这些反应即可。——如果能从那些勇敢的人身上学到什么,那就是看到这种持续的练习最终会带来这样的好处:有能力在产生痛苦的瞬间,让反应速度慢下来,看到自己正在干什么,并意识到到「这是我的选择,我也可以不选」。痛是不可避免的,但我们会有大一点的空间。
这个空间越大,选择的权利才会越大。
你可能会说:嗨!不就是正念嘛,增强自我觉知,这个原理我知道,我练习过一次、两次……但是用处不大,小事情还可以,一旦遇到大事就……
但我想说,你每天练,练习一个月,然后再练一个月,再一个月。总会有一天你会意识到:原来我是习惯性地产生了「我做不到」的想法,我害怕面对。那只是我的一种反应,而我现在也有别的选择。
所以就一个字:练。练就完了。
行动营下次开营时间是 11 月 16 日(下周一)
送上优惠,抓紧报名,周六就报名截止了。